上一篇
下一篇

央视新闻等多家官媒共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!契约锁使用攻略来了

汪娜娜
2025-05-23 09:42:05

前言:最近由“国家公安部网安”、“央视新闻”、“人民网”等官媒领头,河南、天津、吉林、浙江、长沙、贵州、山东、四川、江苏”等30多地政府官微都在转发的“国家网络身份认证”到底是是什么?在电子签约业务中能否使用?怎么用?契约锁已经早早为您备好攻略。

(截图自央视新闻官微)

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”是指国家根据法定身份证件信息,依托国家统一建设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,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、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。平台通过“网号+网证”双轨机制,将传统身份证信息转化为加密的虚拟凭证,旨在降低信息泄露风险。

该平台于2024年在全国试点使用,并于本月正式上线,根据公安部公布数据显示,该平台每天能减少“2000”多万次身份信息泄露风险。

契约锁作为行业领先的电子合同、电子签约服务商,全线产品已经率先接入“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”,平台用户在电子签约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该平台颁发的网号、网证完成身份认证及核验,避免过多采集信息,保护信息安全。

一起来看使用攻略:

1、契约锁平台用户如何使用“国家网络身份认证”核验身份?

目前,契约锁电子签约平台PC及APP端已全面支持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服务,平台的个人用户可以直接下载“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”进行实名认证,在身份核验环节,只需简单的扫码授权就能快速完成认证。避免过多采集用户信息,保护用户信息安全。

第一步:下载国家网络身认证APP

下载【国家网络身份认证】APP并按照操作指引完成认证,申领认证凭证。

第二步:选择使用“国家网络身份认证”

电子签约认证环节在契约锁电子签章系统中选择【国家网络身份认证】,通过个人信息调取认证结果。

第三步:扫码授权,快速完成认证

点击确定后,系统展示二维码,使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【扫一扫】该二维码即可授权并完成认证。


2、哪些电子签约场景可以使用“国家网络身份认证”?

身份认证作为数字化环境里的第一道安全防护门槛,在合同签约、系统登录、流程审批、账号注册、合同文件查询及下载等场景中应用广泛。

契约锁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提供定制化认证解决方案,支持接入ERP、OA、财务、档案等各类管理软件,满足政务、金融、医疗、互联网教育等各行业用户可信身份认证需求。


· 系统账号注册及登录:用户注册账号或者登录契约锁电子签章系统时,可以直接调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结果进行身份校验,省去重复校验的麻烦。

· 各类合同签署环节:在劳动合同、销售合同、租赁合同、借款合同、互联网教育服务合同、购课合同、房屋交易合同等签署场景中,通过人脸识别、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等方式验证签署人身份,防止代签冒签,保证签署效力。

· 合同数据查询/下载环节:各类产品销售合同、服务合同等包含报价等敏感信息的合同文件,可以在查询和下载环节调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校核操作人真实身份,确保数据安全。


· 重要单据/合同审批环节:央国企费用资金报销、合同审批等重要环节支持按需开启身份认证,调取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结果校验身份,确保负责人本人审批,不可抵赖。

· 银行开户及贷款等金融交易环节:在银行开户、贷款审批等环节,结合CA机构数字证书与国家认证结果,构建双重信任链,简化银行人工审查身份工作量,助力业务合规安全开展。

· 政务服务办理:对接政务系统满足公金积数据查询、房屋网签备案、不动产登记等办事服务中用户真实身份线上认证需求,促进政务服务网办、跨省通办落实。


· 保险销售场景:在报销销售环节,直线用户实名注册、购买保险产品,签署环节同步核验消费及保险机构双方真实身份信息,包装双方权益,推动保险线上合规销售。

· 电子病历签发:建立覆盖全院医护人员的可信身份体系,实现医护人员线上核验身份并制作和使用、授权电子签名,确保电子处方、医嘱、护理单等各类文件签署过程及结果可信。

总结:

契约锁接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,进一步推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在电子签约、电子合同领域的应用,不断为电子签约添加可信保障,持续为用户提供安全、高效、合规的电子签约体验,助力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实现“可信”升级。


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推广应用政策:

· 2024年7月26日,国家公安部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《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:开展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试点,为社会公众统一签发“网号”“网证”,提供以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为基础的真实身份登记、核验服务。

· 2025年3月13日:国家公安部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》:第十一条明确规定“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、辨识特定个人的,鼓励优先使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、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等渠道实施,减少人脸信息收集、存储,保护人脸信息安全”。